乐愚社区Beta

 情感语录  >  江南年味

江南年味

维C君  L9  • 2020-01-29 • 回复 2 • 只看楼主举报    

转眼又快过年了。每年此时,我总会想起小时候家乡的年味。过年,是童年最快乐的事,年味,是一生的味道。

我的出生地苏州太仓,因吴王在此设置粮仓而得名,自古就是人文荟萃之地。因地处富庶而美丽的江南,历史上多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将大量中原文化带到江南及太仓,形成了包容多元的娄东文化特质,历来对除旧迎新的春节特别重视。记忆里,每逢大年三十到来前,村里男女老少男必理发,女必“挽面”。除夕这天举家团聚吃年夜饭,家人早在太阳落山前就已将各种食材准备妥当。天色放暗,首先要焚香点蜡拜祭祖先,这叫“请神”,然后全家人才围坐用餐。除夕之夜,农家厨柜一般要备有年馒头,灯火彻夜不灭,用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清道光年间苏州才子顾禄在《清嘉录》中细描述了两百年前江南人的新春习俗与风土人情,具有鲜明的江南特色。1.“送年盘”。“岁晚,亲朋互以豚蹄、青鱼、果品之属相馈问,谓之‘送年盘’。”时人有竹枝词吟道:“不计酒食与野鲜,每逢岁暮送年盘。馈赠虽少风淳厚,友邻情谊溢山川。”所谓“送年盘”,源自北宋,岁末年初人们互赠礼物,称为“馈岁”。2.“年市”。“年夜已来,市肆贩置南北杂货,备居民岁晚人事之需,俗称‘六十日头店’。熟食铺,豚蹄、鸡、鸭较常货买有加。纸马香烛铺,预印路头财马,纸糊元宝、缎匹,多浇巨蜡,束名香。街坊吟卖篝灯、灯草、挂锭、灶牌、灶帘,及箪瓢、箕帚、竹筐、磁器、缶器、鲜鱼、果蔬诸品不绝。锻磨、磨刀、杀鸡诸色工人,亦应时而出,喧于城市。酒肆、药铺,各以酒槽、苍术、辟瘟丹之属馈遗于主顾家。总谓之‘年市’。3.“压岁盘”。“长幼度岁,互以糕果、朱提相赉献,谓之“压岁盘”。长者贻小儿以朱绳缀百钱,谓之“压岁钱”,置橘、荔诸果于枕畔,谓之“压岁果子”。元旦(指正月初一)睡觉时食之,取谶于吉利,为新年休徵。”旧俗除夕用盘杂盛各种果品食物消夜称压岁盘。4.“守岁”。“家人围炉团坐,小儿嬉戏,通夕不眠,谓之‘守岁’。席振起《守岁》诗云:‘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守岁时要燃“守岁烛”:“燃双椽烛于寝室中,宵永烬长,生花报喜,红荣四照,直接晨光,谓之‘守岁烛’。”“守岁”就是家人团聚,又称为照虚耗、点岁火、熬年、熬夜等。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守岁谓之“燃灯照岁”,即大年夜遍燃灯烛,据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除夕守岁是恭贺新春的年俗活动之一。5.“岁朝”。岁朝,特指正月初一。“元旦为岁朝,比户悬神轴于堂中,陈设几案,具香蜡以祈一岁之安。俗忌扫地、乞火、汲水并针剪。又禁倾秽、瀽粪。讳啜粥及汤茶淘饭。天明未起,戒促唤。男子出门,必迎喜神方位而行。妇女簪松虎、彩胜。男女必曳新衣洁履。相见则举百果相授受,各道吉利语,谓之‘开口果子’。6.“拜年”。“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门首设籍,书姓氏,号为门簿。鲜衣炫路,飞轿生风。静巷幽坊,动成哄市。薄暮至人家者,谓之拜夜节。初十日外,谓之拜灯节。故俗有‘有心拜节,寒食未迟’之谑。顾禄在《清嘉录》记载的年俗,小时候的我都亲历过。以前,太仓还流传着“廿四掸檐尘,廿五牵磨,廿六蒸糕,廿八过年节,廿九、卅日等过年”,这首古老民谣里所唱的,是旧时太仓人过年的部分习俗,其中一些老年俗如“牵磨”等,已随着时代变迁逐渐消逝。然而,也有一些年俗一直流传至今。随着时间推移,家乡太仓的年俗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太仓,腊八过后,人们开始忙碌了起来,渐渐进入到除旧迎新的气氛中,围绕衣食住行,把年味营造得仪式感满满。

贴春联我记得父亲写得一手好字,常有乡邻拿着红纸黑墨前来求字。此时,你再看农家的房子,家家户户大门上都贴着红纸黑字的春联。过年的气氛一下子仿佛就来了。人们求的就是春联红纸的喜庆意味,对联祝福的好口彩。

腌咸肉家里备有用于腌制咸肉的缸,这种陶制的缸在夏天时也可用来腌酱瓜。当时,还买不起一整条猪大腿,爷爷就早早地买好了猪肋条。那时,每当看到爷爷手里拎着用稻草拴牢的新鲜猪肉,我就知道要腌肉了。最开心的是在旁边看着爷爷一步步地操作,直至他撒上最后一把盐,细细地在猪肉上涂抹均匀,然后搬起一块石头压在猪肉上面。“好罗,新年里有咸肉吃了。”爷爷摸摸我的头说。过了一段时间,咸肉在缸里经过自然发酵,取出来进行晾晒。这时候,还没等人到院子,就能闻到阵阵咸肉香味。

蒸年糕糕同高谐音,有年年节节高的意思。蒸年糕的习俗由来已久。蒸糕用的是本地糯米,这种米和粳米不同,更加粘柔。把糯米磨成粉,放进蒸笼里,在土灶锅上蒸。锅里放上井水,灶堂里用柴火烧。蒸糕是个技术活,技巧、火候、水分等各个环节都不能有闪失。蒸笼上锅前,锅内要放一些竹片和筷子,翻滚的水与蒸笼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让水沾到蒸笼底部的糯米粉上。在蒸糕的过程中,笼内先铺五六公分的糯米粉,等加热后略泛微黄色,再撒上一层粉,待这一层熟了再继续撒粉,如此反复需要加粉五六次,让水蒸汽不断透过蒸笼,确保年糕慢慢变熟。还可加上各种馅料,做成猪油白糖糕、赤豆糕、红糖糕等等。氤氲热气伴随着糕点的清香,弥漫了整个厨房,孩提时的我馋虫都被勾起来了。蒸熟后,再把蒸笼倒扣在放着一层纱布的竹匾里。这时,米糕的香味已经飘满整个院子。冬天的风一吹,糕遇冷温度稍降,就可吃了。

包团子团子是太仓话,即是汤圆、汤团。汤圆据说起源于宋朝。用黑芝麻、猪油、白砂糖为原料,首先把黑芝麻磨制成粉末状,然后猪油、白砂糖相继放入混合物揉成团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圆形,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家人口味不同,可包成鲜肉、芝麻、豆沙等各种口味。裹在糯米粉里的馅料煮熟后,咬下一口,香糯可口,齿颊留香。太仓现在吃的有两种汤圆,一种是不带馅的小汤圆,做法是用酒酿作汤做成酒酿小团子,平时就可当作点心。逢年过节时,一般都包带馅的大汤圆。我记得小时候是很少能吃到汤圆的,因为当时生活水平不高,一般人家平时都没有馅料备存,猪肉更不用说了,再加上制作过程比煮米饭繁琐,平日里田间地头的劳作已经很累,到家煮米饭最为省事。所以,家里每次邀请亲戚来吃团子,不是过年就是过节。

裹馄饨馄饨有几种起源之说,但不管哪种,都由来已久。太仓话“裏”就是包的意思。一碗鸡汤馄饨是逢年过节的必备,是我小时候最爱吃的面食。包好的馄饨小巧玲珑,汤里滴两滴芝麻油、撒一点胡椒粉、捏一小撮葱花,清香四溢。现在太仓最流行的是荠菜馅馄饨。荠菜是野菜,洗净切碎焯水后和肉一起做成馅。因为有荠菜的加入,馄饨便多了野菜的清香。我家做时,有时将鸡蛋皮切成丝,加上海带丝一起放入馄饨汤里,除了清香,还提了鲜味,让人一闻到那股味就欲罢不能。那时每次吃馄饨,我都要吃满满一大碗,吃完了一定要松下皮带才肯罢休。现在,南北交流频繁,江南人过年时也流行吃饺子了。

炒发禄“咔嚓、嚓啦、咔嚓、嚓啦”,当我听到铲子摩擦铁锅和沙子的声音,赶紧从房内跑出来,看着母亲在锅子里炒花生、葵花籽等干果,灶堂的火一旺,慢慢散溢出诱人的果香味。每年过年之前,太仓人都喜欢把自家种的花生、南瓜子、玉米粒等干货放在锅里炒,他们称之为“炒发禄”。母亲脱了外套,捋着袖子,用锅铲反复炒约四十分钟。炒完一锅,盛出干货,用竹筛把盐筛回锅内,再炒下一锅。这可是体力活,小孩子是根本无力做的,只能在灶堂里加柴烧火。此时,家人团聚在一起一边洗菜烧饭,一边聊家常,非常热闹。我一直不明白,这为什么叫“炒发禄”。后来才知道,“炒发炒发”,有越炒越发财的寓意,“炒发禄”其实是讨个财运的“好彩头”。

年味可以闻到,在热气腾腾的年糕中,在喷香的“发禄”中,在丰盛的年夜饭中;年味可以看到,在每家每户门前贴着的春联、福字上,在阳台上晾晒着的各式腊味上;年味可以听到,在人们见面时声声“新年快乐”“恭喜恭喜”中。小时候的我就是在这丰富多彩的年味中,过完一个又一个年。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越来越富裕了,似乎过年也没有那么多讲究了。不可否认,年味确实越来越淡。但是,每年春节前后,蒸糕、包汤圆、裹馄饨、炒发禄还是在城里乡村红红火火地进行着,这些年俗不仅温暖了我们的记忆,更串起了浓浓亲情。有人在节日中感受到家的温暖,有人感慨于时光的流逝,有人享受着歇一歇的安宁,有人满含着对未来时光的憧憬。这就是江南太仓人独特的年俗,也是值得我们传承的民俗文化。


2条回帖
清风孤酒  L0  评论于
(0)  回复(1) 1#
维C君 楼主 :好
发表在2020-01-30 回复
  
:)
还没注册帐号?快来注册社区帐号,和我们一起嗨起来!
关于本社区

集各类兴趣爱好于一身的轻量化交流社区,在此您可以和他人一起分享交流您觉得有价值的内容,社区鼓励大家发表原创内容,为社区添砖加瓦!

发帖奖励 → 社区版规 → 招聘版主 →
推荐版块
扫描二维码下载社区APP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