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的人鱼之家》书评 |
|
阿巴文学0000
L0
• 2020-07-21 • 回复 2 • 最后编辑于2020-07-22 16:27 • 只看楼主
• 举报
|
死亡不再禁忌与恐惧,而是生命的凝视与整理。
到底心脏停止跳动是死,还是大脑停止思考是死?
对于脑死亡的界定一向模糊的社会,如何视还有呼吸还能心跳的亲人为死亡?
这是东野圭吾在《沉睡的人鱼之家》中对生命和死亡发起的提问。
人们对死亡的认识都保持着这样一个概念:一个人只要心脏停止跳动,自主呼吸消灭,就是死亡。
把心脏视为维持生命的中心,这一概念一直指导着传统医学与法律。
然而在《沉睡的人鱼之家》里,日本作家东野圭吾对“脑死亡”作出了深度思考。
一方面,他冷静理性地从医学角度分析,认同“脑死亡”是一种确定的死亡状态。
另一方面,他对脑死亡者的亲人希望亡者能奇迹醒来的想法,抱有极大的同情。
《沉睡的人鱼之家》讲的是一个6岁的女孩“瑞穗。”因溺水导致脑死亡,但仍能够靠着高科技设备呼吸。她父母不舍得放手,花重金维持她这种沉睡的状态。整本书也是围绕瑞穗的“死亡”,而进行的一场“救赎”。
尤其是她妈妈熏子,当她看见女儿的身体在电流刺激脊椎的情况下,居然会有抬手的动作时,就陷入了一种疯狂的促使女儿更多动作的希望中。
她每天与女儿说话、清洁、喂食、运动关节、换新衣服,请老师到家里给女儿讲课,甚至带着女儿出席儿子的开学典礼。
但是,其他人越来越明白,女孩完全是靠机器来维持生长与动作,但大脑运作早已停止,实际上她是一具无生命的躯体。
当熏子请技术人员用科技刺激手段,让女儿的面部产生微笑的表情时,在场的人都毛骨悚然。
瑞穗的父亲忍无可忍,心痛地甩了熏子一个耳光,告诉她女儿已经死了。
她是如此地不舍,编织着细密无根的希望,每天徜徉在虚幻的相聚当中。同时,她内心又如此清楚,女儿随时会由于器官功能衰竭而彻底离去。
熏子每个月都会给躺在床上的女儿拍照,就是为了有一天能选一个好看的遗照。她在希望与告别中徘徊,撕扯着自己的心。
她经过三年的准备终于接受了女儿的死亡,也从那一刻开始,雪穗的身体情况直线下降,正如她所想,雪穗真的走了。
死亡是平等的,没有特别残酷的死亡,死亡能带走当事人的一切,正是因为如此,死亡是可怕的。
从来想象不到一个人可以爱另一个人深沉到什么程度,也从来不相信世上真的有因为爱所以爱的感情。
尽力给你幸福,即使你已不在。这是一位妈妈最简单彻底的爱。
我不疯,我只是爱你。
东野圭吾:写出这样的故事真的好吗,我仍在烦恼之中。
《沉睡的人鱼之家》的作者东野圭吾,本是理科出身的电气工程师,却凭借推理小说的写作成名,并获得广大读者的喜爱。他的作品并非只有无情的杀戮与分析,而是充满了对人性的解读。
在《嫌疑人X的献身》中有过这样一句话:“哪怕侦探知道了一切,他也必须做出抉择,不说出真相,眼前一切如故;但说出真相,他将亲手毁掉一切,包括他自己,侦探本人将同样成为罪人。”
而《沉睡的人鱼之家》却跳出了推理小说的范畴,让冰冷的理性分析为喷薄而出的情感作为铺垫,从而更加推动情感的凄凉。
东野圭吾的高明,不在于他挑开了人们心底深处的痛楚,而在于他引发了无尽的思考。在《沉睡的人鱼之家》里,他抛出了一个无人能解答的悖论:
当每个人都试图说服熏子,女儿已经死去,只是一具尸体,熏子则出奇冷静地打电话报警请警察到场,然后用刀指着女儿的身体。
她说,如果你们都认为我女儿死了,那么这一刀刺下去,我算不算杀人?如果算,就证明我女儿本来没死,只是被我刺死,那么我甘心无悔地去坐牢。
在场的警察无法回答,即使是检察官或者什么人都无法回答。在这一刻,既有法理的最高诘问,也有伦理的最大温情。
生命,原本是一场漫长的告别。
撇除医学分析、法律界定,单从人生的角度来看,《沉睡的人鱼之家》要告诉我们的是一个事实——
这个世界上有必须让人疯狂去守护的东西。会疯狂守护孩子的,那便是母亲。
我们说人体接收的信号是由大脑发出的,却不知道心在哪里。
全世界的学者,没有一个人知道。
所以,不要触碰那部分,只要响应需求就好了。
这很残酷,却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情。只是有些人能够很快放下,有些人很久很久才能放下。
高晓松在《奇葩说》作了一首诗,很好地诠释了死者对生者地意义:
你是那颗星星
我是你旁边的这颗星
我的整个轨迹是被你影响
即使有一天这颗星星熄灭了
它变成了暗物质
它变成了看不见的东西
它依然在影响着我的轨迹
你的出现永远改变着我的星轨
无论
你在哪里…
我们能做的是,在有生之年,珍惜所爱的人,珍惜每一分相处的时光,对宇宙让我们相逢的礼遇心存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