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可惜了!《芳华》。 |
|
影视菌
L0
• 2017-12-16 • 回复 15 • 只看楼主
• 举报
|
两个多月前,很多人错过了《芳华》在国庆前的点映,之后电影被紧急撤档,未删减版一时间变成了限量绝版。
看过的人都说,未删减的《芳华》是冯小刚最好的电影,是今年的国产最佳。
没看过的人一边羡慕看过的人把握住了机会,一边遗憾自己错失了再也无缘看到的未删减版。
今天,《芳华》一刀未剪地再次上映了,翘首以待的观众终于可以一揽芳华。上周堂叔就迫不及待地去看了点映。
记忆最深的是里面的战争戏,篇幅很短但很震撼。6分钟的长镜头里,到处是炸飞的断手断腿。还从来没见哪个华语导演拍出过这么残酷又真实的战争场面。
这段战争戏的拍摄手法很容易让人想起《敦刻尔克》,敌人不曾露面,不断的爆炸的炸弹更让人心惊胆战。
看的人就像参战的人,不知道敌人在哪里,不知道枪口在哪里,却也只能冒着被打死炸死的危险向前冲。
在残酷的战争里,堂叔不禁为那个年仅16岁的全身被烧焦的少年落泪。
电影的配乐和摄影虽然加分,但有点过头,难免矫情。
不管怎样,题材的特殊性让《芳华》注定不会被影史遗忘。
《芳华》这样的电影,以前没有,以后也未必会有。这种稀有和电影的时代背景有关。
70年代末,四人帮被粉碎,文革刚结束,周恩来、毛泽东等多个领导人相继辞世。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
文革虽然结束了,但在文革中被摧残的人性依然被压抑着。
在文工团,处处可见大大的横幅标语和领袖头像,它们像摄像头一样提醒着每个人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刘峰是一个好人。因为乐于助人,他被供上神坛,成了活雷锋式的英雄。时间一久,所有人都把他的帮助当成理所当然,言语之中多有不屑。
他的不求回报、任劳任怨何尝不是时代灌输的思想?!
刘峰到底不是神,而是人。当他鼓起勇气拥抱了心爱的林丁丁并向她表白时,他没想到,这次情不自禁把他推下了神坛,让他成了众矢之的。
在林丁丁看来,雷锋怎么能有七情六欲呢,雷锋怎么能对女生动手动脚呢?谁都可以摸她,就是刘峰不行。
诬陷刘峰的林丁丁虽然很招骂,但锅不能都让她背。她何尝不是异化的时代里一颗压抑从众的螺丝钉?
刘峰被下放到了前线,他走的时候,全文工团只有何小萍来送他。
何小萍的父亲在文革时被打成右派,为了划清界限,何小萍的妈妈改嫁,何小萍也改了姓。在新家庭,她是多余的那个,被家里人欺负的那个。
她以为来到文工团会改变命运,但当她带着一身汗味来到文工团后,她就注定了成为被集体欺负孤立的那一个。
在所有人都不愿意跟她结伴跳舞时,刘峰主动要求跟她跳舞。从此她对刘峰有种说不出的情感。
因为触摸了林丁丁,刘峰被文工团的乌合之众落井下石,走上了战场。因为触摸了何小萍,刘峰有了一直不离不弃的温暖慰藉。
这样的触摸在现在再正常不过了,在当时却那么特殊,特殊到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刘峰的遭遇让何小萍看透了文工团的一切,也让她变得心灰意冷。不听话的她被放逐到战场,成了护士。
在战场上,刘峰失去了右臂,成了英雄;何小萍因为救助病人也成了英雄,早已看清英雄本质的她,早已甘于平凡的她,疯了。
被时代摧残的精神病人们去看文工团的最后一场演出,疯了的何小萍听到熟悉的音乐,跑到草地上独自起舞。
何其悲伤,何其讽刺。这场戏是对那个压抑人性的时代的控诉。
如果《芳华》到此结束,它或许就是堂叔心中的国产年度最佳,或许就是冯小刚最好的电影。
但在这之后,电影又加了文工团女兵缅怀美好青春和多年后女兵和刘峰偶遇的篇幅。
冯小刚拍的,不是带有残酷讽刺的带血芳华,而是带着回忆滤镜的美好年华。
文工团集体对刘峰的批斗,文工团女兵对何小萍的孤立,在电影里都被极大程度地弱化了。
在刘峰因落井下石走上战场后,在何小萍成为精神病人后,文工团的男兵女兵们依然载歌载舞,没有丝毫内疚。
当堂叔对刘峰和何小萍的遭遇感同身受后,就很难接受电影最后对文工团男兵女兵美好青春的缅怀。
这让刘峰和何小萍的残酷命运变得不值一提,这让《芳华》从史诗片变成了青春怀旧片。
电影的整个格局都变小了,小到如果没有时代背景的加持,《芳华》与现在的校园欺凌类青春片就没太大差别。
有意思的是,电影《芳华》虽然改编自严歌苓同名小说,但小说是严歌苓在和冯小刚一拍即合后写的。
虽然都待过文工团,都经历过那个时代,但在严歌苓眼中,那个时代充满了残酷和懊悔,而在冯小刚眼中,那个时代充满了美好的女性和回忆。
“芳华”二字在严歌苓眼里更多的是反讽,但在冯小刚眼里是实打实的芬芳年华。
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大不相同,所以我们不能苛求冯小刚拍出人性的深刻,毕竟冯小刚拍出了他想要的东西。
至少,战场上少年的遗憾,草地上少女的独舞,打动了我们的心。
至少,透过《芳华》,我们多多少少看到了禁忌时代的真实模样。
即使它对时代和人性的刻画很是浅薄。
看过的人都说,未删减的《芳华》是冯小刚最好的电影,是今年的国产最佳。
没看过的人一边羡慕看过的人把握住了机会,一边遗憾自己错失了再也无缘看到的未删减版。
今天,《芳华》一刀未剪地再次上映了,翘首以待的观众终于可以一揽芳华。上周堂叔就迫不及待地去看了点映。
记忆最深的是里面的战争戏,篇幅很短但很震撼。6分钟的长镜头里,到处是炸飞的断手断腿。还从来没见哪个华语导演拍出过这么残酷又真实的战争场面。
这段战争戏的拍摄手法很容易让人想起《敦刻尔克》,敌人不曾露面,不断的爆炸的炸弹更让人心惊胆战。
看的人就像参战的人,不知道敌人在哪里,不知道枪口在哪里,却也只能冒着被打死炸死的危险向前冲。
在残酷的战争里,堂叔不禁为那个年仅16岁的全身被烧焦的少年落泪。
电影的配乐和摄影虽然加分,但有点过头,难免矫情。
不管怎样,题材的特殊性让《芳华》注定不会被影史遗忘。
《芳华》这样的电影,以前没有,以后也未必会有。这种稀有和电影的时代背景有关。
70年代末,四人帮被粉碎,文革刚结束,周恩来、毛泽东等多个领导人相继辞世。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
文革虽然结束了,但在文革中被摧残的人性依然被压抑着。
在文工团,处处可见大大的横幅标语和领袖头像,它们像摄像头一样提醒着每个人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刘峰是一个好人。因为乐于助人,他被供上神坛,成了活雷锋式的英雄。时间一久,所有人都把他的帮助当成理所当然,言语之中多有不屑。
他的不求回报、任劳任怨何尝不是时代灌输的思想?!
刘峰到底不是神,而是人。当他鼓起勇气拥抱了心爱的林丁丁并向她表白时,他没想到,这次情不自禁把他推下了神坛,让他成了众矢之的。
在林丁丁看来,雷锋怎么能有七情六欲呢,雷锋怎么能对女生动手动脚呢?谁都可以摸她,就是刘峰不行。
诬陷刘峰的林丁丁虽然很招骂,但锅不能都让她背。她何尝不是异化的时代里一颗压抑从众的螺丝钉?
刘峰被下放到了前线,他走的时候,全文工团只有何小萍来送他。
何小萍的父亲在文革时被打成右派,为了划清界限,何小萍的妈妈改嫁,何小萍也改了姓。在新家庭,她是多余的那个,被家里人欺负的那个。
她以为来到文工团会改变命运,但当她带着一身汗味来到文工团后,她就注定了成为被集体欺负孤立的那一个。
在所有人都不愿意跟她结伴跳舞时,刘峰主动要求跟她跳舞。从此她对刘峰有种说不出的情感。
因为触摸了林丁丁,刘峰被文工团的乌合之众落井下石,走上了战场。因为触摸了何小萍,刘峰有了一直不离不弃的温暖慰藉。
这样的触摸在现在再正常不过了,在当时却那么特殊,特殊到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刘峰的遭遇让何小萍看透了文工团的一切,也让她变得心灰意冷。不听话的她被放逐到战场,成了护士。
在战场上,刘峰失去了右臂,成了英雄;何小萍因为救助病人也成了英雄,早已看清英雄本质的她,早已甘于平凡的她,疯了。
被时代摧残的精神病人们去看文工团的最后一场演出,疯了的何小萍听到熟悉的音乐,跑到草地上独自起舞。
何其悲伤,何其讽刺。这场戏是对那个压抑人性的时代的控诉。
如果《芳华》到此结束,它或许就是堂叔心中的国产年度最佳,或许就是冯小刚最好的电影。
但在这之后,电影又加了文工团女兵缅怀美好青春和多年后女兵和刘峰偶遇的篇幅。
冯小刚拍的,不是带有残酷讽刺的带血芳华,而是带着回忆滤镜的美好年华。
文工团集体对刘峰的批斗,文工团女兵对何小萍的孤立,在电影里都被极大程度地弱化了。
在刘峰因落井下石走上战场后,在何小萍成为精神病人后,文工团的男兵女兵们依然载歌载舞,没有丝毫内疚。
当堂叔对刘峰和何小萍的遭遇感同身受后,就很难接受电影最后对文工团男兵女兵美好青春的缅怀。
这让刘峰和何小萍的残酷命运变得不值一提,这让《芳华》从史诗片变成了青春怀旧片。
电影的整个格局都变小了,小到如果没有时代背景的加持,《芳华》与现在的校园欺凌类青春片就没太大差别。
有意思的是,电影《芳华》虽然改编自严歌苓同名小说,但小说是严歌苓在和冯小刚一拍即合后写的。
虽然都待过文工团,都经历过那个时代,但在严歌苓眼中,那个时代充满了残酷和懊悔,而在冯小刚眼中,那个时代充满了美好的女性和回忆。
“芳华”二字在严歌苓眼里更多的是反讽,但在冯小刚眼里是实打实的芬芳年华。
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大不相同,所以我们不能苛求冯小刚拍出人性的深刻,毕竟冯小刚拍出了他想要的东西。
至少,战场上少年的遗憾,草地上少女的独舞,打动了我们的心。
至少,透过《芳华》,我们多多少少看到了禁忌时代的真实模样。
即使它对时代和人性的刻画很是浅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