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争霸论 |
|
懒得理你
L5
• 2023-09-27 • 回复 0 • 只看楼主
• 举报
|
壹
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当德国向法军阵地倾泄400多万发炮弹,扬言要让凡尔登成为「碾碎法军的绞肉机」时,远在大西洋的美国人,在佛罗里达的温暖海滩上晒太阳;
当德国战列舰气势汹汹地冲入日德兰海域,将英国巡洋舰轰入海底时,美国西部牛仔正在草原上驰骋,感慨岁月流逝;
当英国在索姆河向德军发起猛烈冲锋,牺牲了6万士兵、仅仅向前推进三英里时,美国乔治亚州的农场主在抱怨棉铃虫泛滥,让棉花收成大跌。
美国,就是一个「闷声发大财」的国家。
等到协议国和同盟国两败俱伤,隔岸观火的美国才含蓄走进战场,压倒了德军最后一根稻草。
战后,巴黎和会,美国想和英法一起瓜分世界,却被英法鄙视了……尽管1894年始,美国的工业产量就位居世界第一。
很认真地聊一下美国
同为战胜国的中国,更体会到了什么是「弱国无外交」,引发著名的「五四运动」。
美国不爽,走上了孤立主义,嘴里默默念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然后,二战又爆发了。
哪怕外面打得天翻地覆、千疮百孔,美国也无动于衷,保持中立,先是借钱给英法打仗,又往双方阵营倒腾军火、卖物资。
如果没有美国援助,苏联可能都熬不过1942年的冬天了。
为了规避风险,欧洲各国都将黄金搬去了美国联邦储备银行,让美国拥有当时世界上三分之二的黄金。
到1941年,英法联军奄奄一息,处于绝对下风。英国首相丘吉尔磨破嘴皮,写了无数饱含深情的信,仍然无法拉美国「下海」,肠子都悔青了。
日本有感于丘吉尔的真诚,决定帮他一把,派出350架日本飞机,轰炸夏威夷珍珠港。
很认真地聊一下美国
这一炸,也让日本的肠子悔青。
「意识到我们将是山巅之城,所有人的眼睛都在注视着我们。」
说完这句话,美国合上圣经,正式对法西斯宣战。
工业引擎全面开动,像下饺子一样,美国造了30万架飞机、10万辆坦克、1500多艘军舰,其中航母就有150艘(包括护航航母),彻底扭转战局。
美国趁热打铁,在二战还没结束的情况下,邀请44个国家首脑开了一个会议,语重心长说:
「咱们以后的国际贸易,要不都用美元来结算,我的金库有很多黄金,如果你们需要,可以用35美元换1盎司黄金。」
在座各位瞬间沉默。
英国先坐不住,很想反对,但伦敦已经被炸成稀巴烂,得依靠美国重建,所以没什么底气反驳。
很认真地聊一下美国
二战后期,日本被逼到绝境,不论男女老幼,都要参加军事训练,全民皆兵,实行焦土对抗。
最终,两颗原子弹让日本彻底失去「一亿人玉碎」的信心,无条件投降。
二战结束,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帮助欧洲重建。
它让「黄金=美元=美金」的概念传播出去,加深了欧洲对美元的依赖,大量进口美国货。
但美国低估了世界生产力增速,只能不断印钞票来稳定市场,也同样高估了每年的黄金开采量,导致黄金储备越来越少。
再加上朝鲜和越南战争,美国军费剧增,黄金储备源源外流,人们很担心还能不能用35美元兑换到一盎司黄金。
欧洲各国在熬过最初的艰难日子后,开始有了自己小心思。
既然大部分商品可以自给自足,凭什么要拿美元去买美国货呢,而且美国货再好,也比不上法国香水、瑞士手表和奥地利水晶。
于是,欧洲开始抵制美元,发行自家货币。
法国总统戴高乐最先出击,用23亿美元换了2000吨黄金,派军舰和飞机护送回国。
戴高乐嫌不够过瘾,又召开新闻发布会,痛打落水狗:「美国的黄金储备严重不足,大家快去抢啊!」
其他国家纷纷效仿,拼命挤兑黄金:我们不要美元,要黄金!
眼看黄金储备迅速下降,美国总统尼克松急了,急忙耍赖:
「我宣布,美元不能兑换黄金了!」
很认真地聊一下美国
历史上把这一历史事件叫做「尼克松冲击」,布雷顿森林体系土崩瓦解。
美元一旦失去世界地位,美国的全球霸权将无从谈起。
于是,美国又盯上「液体黄金」——石油。
贰
中东有一个传说,只要在沙漠里随便铲一下,黑色液体就会往上冒。
当懵懂的本地人还在跪拜神佛时,西方资本家大步踏来,很快垄断了石油开采,衍变成石油「七姐妹」:
英国石油、皇家壳牌、新泽西标准、加州标准、海湾石油、莫比尔、德士古……
很认真地聊一下美国
「七姐妹」中,美国独占其五,占据60%的石油开采。
资本为逐利,想尽一切办法打压石油采购价,原本中东各国还能在后面喝口汤,现在就只剩下汤渣,自然气得暴跳如雷。
第一个站出来反抗的人,是委内瑞拉石油部长阿方索,他发了一条朋友圈:石油是民族资产,应属于主权国家,外国公司不能干涉!
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纷纷点赞。
几个中东大国凑成一个圈子,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简称「欧佩克」,对外声称:以后我们的石油价格,由我们自己来定。
随着欧佩克成员越来越多,美国眉头一皱,发现事情并不简单。
它不希望阿拉伯世界大团结,于是扶植以色列,让它在中东站稳脚跟。
很认真地聊一下美国
中东地图
逐渐形成一块铁板的阿拉伯世界,无法容忍以色列,于是天天打仗。
惭愧的是,阿拉伯士兵总是输多赢少。
1967年6月5日,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
以色列先下手为强,仅用了6天时间,就将埃及、约旦和叙利亚击败。
三个国家的伤亡人数超过6万人,而以色列仅伤亡983人,还顺便占领了6.5万平方公里的阿拉伯土地。
苏联气得吐血,指着他们使劲骂:一群废物!
埃及和叙利亚憋着一口气,发誓要抢回失地,约旦则面如死灰,不知所措。
六年后,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
很认真地聊一下美国
埃及与叙利亚吸取教训,对以色列发起了突然袭击。
他们的进攻日期是1973年10月6日,这一天刚好是犹太赎罪日,以色列所有人都在放假,能打个措手不及。
一切都那么完美。
可惜阿拉伯阵营里出了一个叛徒——约旦。
约旦的国土面积不大,六年前已经失去一半土地了,它很怕这次又输掉,所以约旦国王亲自跑去以色列通风报信:老大,埃及和叙利亚要来打你了!
这条情报引起以色列的重视。
战争一开始,埃及、叙利亚和约旦取得压倒性优势,攻破以色列防线,埃及士兵甚至呐喊:「真主万岁!」
但以色列军事强悍,而且有美国提供的先进武器,一点都不慌乱,从第三天就扭转战局,将阿拉伯国家打得毫无脾气,举白旗停战。
硬的打不过,那就来软的。
为了报复美国的资敌行为,阿拉伯国家上涨石油价格,宣布对美国、西欧和日本实施石油禁运。
于是,第一次石油危机正式开启。
70年代的美国,工业化程度很高,汽车满街跑,油价暴涨瞬间要了美国老命,GDP下降4.7%。
很认真地聊一下美国
美国人在加油站排起长队
屋漏偏逢连夜雨,盟友开始分道扬镳。
欧洲和日本很快屈服,在政治上撇清和美国关系,大声喊:我们是无辜的,是美国在支持以色列。
日本现在跳得欢,美国暗地拉清单,正磨刀霍霍。
这场石油危机,也让全世界都知道欧佩克不好惹。
仅仅1974年,欧佩克的石油收入就有1150 亿美元,促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财富转移。
欧佩克的石油提价,让苏联满是兴奋。
苏联也是产油大国,急忙提高石油价格,还和美国签订《美苏石油贸易协定》,自己提供石油,美国则提供商品。
美国憋屈又恼火,决定解决中东的油患问题。
它很快发现,既然全世界都依赖石油,那只要控制住石油,就能控制全世界。
于是,美国将沙特拉到身边,搓着手嘀咕几句:「石油可以涨价,但一定要用美元来结算……」
沙特也是色厉内荏,薅了美国一撮虎毛后,适时让步。其它沙特国家也腼腆答应,却不知自己再一次将美元扶上霸主地位。
很认真地聊一下美国
如此一来,世界各国为了进口石油,只能生产商品换来大量美元,再拿美元去中东买石油;
中东国家通过卖石油,赚取大量美元,除了疯狂炫富,还将钱拿去投资,而投资的最好渠道就是美国银行、股市和债券;
而美国做的事很简单,用印钞机生产大量美元,然后在全世界采购商品,让别人服务自己。
这就是石油美元环流,美国经济再次腾飞。
不仅石油,尝到甜头的美国,还将美元挂钩到许多大宗商品上,形成一个个环流:钢铁美元、煤炭美元、有色金属美元……
这些回流到美国的热钱,又被华尔街输出到海外,开启了全球薅羊毛时代。
叁
一个低水平国家,正常的发展路线是(粗略版):
1、初期:出口矿石、农作物、衣服和玩具等廉价商品,赚取大量外汇,再发展本国工业,搞各种基建;
2、中期:出口卖钢铁、水泥、玻璃、电解铝等工业商品,赚取大量外汇,再发展本国高科技行业,并逐步淘汰劳动密集型产业;
3、后期:出口卖汽车、飞机、芯片等高科技商品,大量往国外投资,降低人力成本,同时发展互联网和金融业。
上面三个步骤,是发达国家的必经之路。
拉美国家也想这样,却步入歧途,掉入资本陷阱中,直到今天也没走出来。
很认真地聊一下美国
拉美地图
一开始,拉美国家受到「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影响,向美国借了大量外债发展经济,开放国内市场,允许外国资本和商品自由进来。
物美价廉的外国商品,很快击溃了拉美本土企业,集体倒闭。
外国资本也不会将钱投到拉美的基建中,因为赚钱太慢,而且不利于控制韭菜。
所以这些热钱大量流进了房地产和股市,催高金融泡沫。
既然房价和股市飙升,本地人自然无心搞实业,都将钱投进股市中,坐等升值。
一切都那么美好,直到1979年,美联储加息。
大量资金从拉美地区流出,又回到了美国银行,只剩下被薅了好几层的羊,在高位接盘。
这背后经济逻辑是:
美联储一加息,导致美国银行的(存借)利率上调,即存钱和借钱的利息都上升。
如此一来,那些从美国银行借钱投资的人,只能立刻还钱,否则拖得越晚,利息越高,亏得越多;而没有借钱的人,也会想办法将钱存进美国银行,享受高利息。
再来看拉美地区,原本欣欣向荣的「繁华经济」,在资本逃离后瞬间枯萎,房地产变得一文不值,股价像坐过山车一样刺激。
而且由于长期忽略工业建设,拉美国家的失业率大幅飙升,局势动荡,犯罪频发,逐渐走向破败。
这就是「中等收入陷阱」。
人们以为自己一只脚迈入发达国家的门槛,其实连敲门砖都不是,一切都只是资本营造出来的幻想。
当然,拉美的经济泡沫并非一触即破,依然有不少资本想「看看后续情况」,不愿逃离,回到美国银行的怀抱。
要逼迫这些资本离开,还差一点火候。
阿根廷及时站了出来:看我如何赶走这群万恶的资本!
1981年,阿根廷的通货膨胀比以往高了六倍,GDP下降11.4%,国内民众罢工抗议,只差要推翻政府了。
总统加尔铁里十分焦虑,他无法解决国内的经济问题,就只能转移人民注意力,而转移注意力的最好方式就是对外战争。
加尔铁里将主意打到了英属马岛,还跑去拜访美国总统里根,试探性问:大哥,我去打英国人的岛,你同意吗?
里根沉默了会:这是你和英国的事,我不支持也不反对。
加尔铁里以为美国默认了,大手一挥:给我将阿根廷炮拖出来,打!
很快,英属马岛被阿根廷占领,国内民众欢呼,而加尔铁里的脸,笑得像一朵菊花绽开。
远在大西洋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震怒,要恢复日不落帝国的荣光,让航母轰隆出动。
这时,美国立即变脸:这是可耻的侵略行为!
加尔铁里:……
战争毫无悬念,英军成功夺回马岛。
很认真地聊一下美国
几天后,加尔铁里黯然下台。
这场发生在拉美的战争,让欧美投资人失去信心,撤资离开,美联储再次加息(之前已经加了很多次),拉美经济正式溃败。
1982年8月,墨西哥政府无奈宣布:很抱歉,我们还不起债了。
仿佛一连串鞭炮打响,委内瑞拉、巴西、阿根廷、秘鲁和智利等国纷纷宣布,我们也还不起了。
到1986年底,拉美国家的债务总额达到1万亿美元。
欧美国家当然不会见死不救,那些破产企业、房地产、股票和矿业资源,都被外国资本抄底。
此外,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借钱给拉美国家,好度过危机。
很认真地聊一下美国
IMF可不是什么慈善机构,就好像放高利贷一样,你得出卖自己所有尊严。
IMF的条件是:拉美国家每年要拿40%的财政收入用来还债,还要放开外汇市场和金融银行体系,裁掉大量国企员工,削减政府开支……听起来有点像战败条约。
20世纪80年代,是拉美国家「失去的十年」。
但对墨西哥和阿根廷来说,失去的可不止十年。
1994年,墨西哥又爆发了一次金融危机;2018年,阿根廷出现货币危机。
……
这些国家的危机,导火索是因为美联储加息,根本原因还是自身经济脆弱,又或者说,美国就不想这帮小弟发展起来,这样才能慢慢薅下去。
正是通过这种金融殖民,美联储剿灭了一个又一个新兴国家。
下一个目标,日本。
肆
日本和拉美国家不太一样。
二战后,日本从废墟起步,得到了美国大力扶植,充当抗衡苏联的桥头堡。
尽管日本满含屈辱地签署《日美安全保障条约》,表面仍然很顺从,拿到了美国大批军需订单,重工业迅速复苏。
初期,日本人和中国人一样勤劳,憋足了劲生产物美价廉的商品,发往全世界,赚取大量外汇,然后再一步步产业升级,经济很快突飞猛进。
到1970年,日本的GDP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野心勃勃的日本,不满足于生产廉价商品,开始搞机床、造车、造芯片、造电视和炼钢。
很认真地聊一下美国
那个年代的日本车广告
上面我提到了第一次石油危机,在70年代末,又出现第二次石油危机。
两次石油危机,对美国汽车产业造成严重冲击,却给了日本车咸鱼翻身的机会。
日本车不仅便宜,还省油,在当时准确戳中了美国人痛点。
此后,日本车崛起势不可挡,出口销量一路走高,严重挤占欧美汽车市场。到1980年,日本车产量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日本占据了20%的半导体、30%的汽车和50%的机床市场,神挡杀神。
金融市场上,日本还是美国的最大债主,所持有的资金,占纽交所交易量的25%。
也是这一年,美国对日本的商品贸易赤字达到500亿美元,无数工业区遭到冲击,美国工人大批失业,五大湖企业黯然破产。
日本赶尽杀绝,同样没有放弃轻工业市场,音箱、电视和冰箱全面占领美国,就像今天的国产商品一样。
失业的美国工人很愤怒,开始「反日游行」,又是砸电视,又是砸车,只要是日本货,通通砸掉。
很认真地聊一下美国
似曾相识的一幕
为复活「强大的美国」,美国决定打击日本。
先是提高关税,限制日本产品出口,然后对日本车和电子产品展开反垄断调查,甚至禁止日本企业收购高科技公司……还逮捕了日立高管,涉嫌窃取IBM技术。
日本没有挣扎,相当配合,主动限制出口,降低关税,还对美国开放了许多重要市场。
但日本势头太猛了,美国无法扭转贸易逆差。
实际上,自从实施了「里根经济学」后,美国就走上金融立国的道路,产业空心化越来越严重。
美国很明白这一点,挣扎了一段时间后自动放弃,开始玩更阴的手段。
1985年9月,美日德法英在纽约广场酒店签订《广场协议》,核心内容是:让日德英法的货币升值。
很认真地聊一下美国
英法德表面上唯唯诺诺,让自家货币升值,却一直阳奉阴违。美国虽然知道他们的把戏,却不敢乱斥责。
倒是日本,美国可以随便拿捏,因为是小弟。
表面上,美国让日元升值,那样日本货卖得贵,就没有了出口竞争优势。而日本政府也判断,即使日元升值,也不会动摇日本经济,反而增强了海外投资能力。
但实际上,美国的真正意图是狙击日本金融,彻底搞垮日本经济,然后再低价收购……拉美国家就是日本的前车之鉴。
日元的确升值了,日本企业出口受到严重影响,但没有往美国料想中的方向发展。
因为日本人对自己太狠了,他们想尽所有办法压低生产成本,即使日元大幅升值,商品出口依然有微薄利润。
很认真地聊一下美国
1980年,在日本横滨码头等待装船出口的日本汽车
此外,日本人风险意识太高,既不爱炒股,也不爱炒房产,哪怕日本放开金融市场,也让美国华尔街一筹莫展。
两年后,里根总统发现美国没有任何变化,更没有「伟大」起来,内心恼火。
其实当时的日本经济,已经绷成了一根直线,原本日元升值,就让出口企业奄奄一息,不少企业甚至缩减生产线,将新厂设到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好转移成本。
而中国和东南亚国家,无论人力和物力,性价比都极高,日本货完全不是对手,导致一批批日企倒闭,造成日本的「产业空心化」,工人持续下岗。
日本虽苦,美国没有看在眼里,继续威逼日本减税,扩大内需……因为日本人有闲钱了,才会买美国货。
日本照做,实行一个新政策:减税1万亿日元,投入5万亿日元,以扩大内需。
这个政策,日本终于玩崩了。
那些日本企业老板,本来就手握巨资,无处安放,既然制造业持续亏损,那就将钱投入房地产和股市吧。
拉美国家的前车之鉴,日本开始模仿了。
这时,日本还实行「六万亿新政策」,本意是想给日本企业减税,再通过撒钱,来刺激国内的市场内需。
但既然政府愿意发钱,而银行借钱的利率又那么低,大家肯定会将钱借出来投资金融,谁还想继续搞实业?
于是,日本中产们,将大量资金投进外汇、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局面变得失控。
海外资本等这一刻很久了,陆续进场,众人拾柴火焰高,抬高金融泡沫。
街边随便一个日本老头,都知道股市和房价飙涨,大家跟着资本疯狂起来。
从1984年到1989年,日本股市涨了368%,土地价格上涨两倍。
东京陷入迷失,似乎每个人都有花不完的钱。
很认真地聊一下美国
1987年,在酒吧“吸氧”的日本女子,吸三分钟花费100日元
日本经济学家野口悠纪雄感到不对劲:「明明是异常现象,但所有的人却都将其视作理所当然。」
他在1987年的一本杂志上刊登文章,标题叫「因泡沫而不断膨胀的土地价格」:
很认真地聊一下美国
没有人在乎野口悠纪雄的忧虑,此时日本大妈,已经开启海外扫货模式。
很认真地聊一下美国
东京银座,打扮精致的日本大妈
从1987年起,日本从海外购入的美术作品总额超过1万亿日元,梵高名画《向日葵》被58亿日元拍下,毕加索的《皮耶瑞特的婚礼》达到74亿日元,还有人以119亿日元购入雷诺阿的《煎饼磨坊的舞会》……
很认真地聊一下美国
日本一家公司以2250万英镑拍下梵高画作《向日葵》
日本百姓的日常对话是:「在银座画廊买的画,转手卖到其他画廊,几分钟就赚了几百万日元」,或者是「名画就是挂在墙上的土地」,因为「卖掉东京就可以买下整个美国」,或者是「只用皇后区的土地就能买下整个加拿大」,甚至「檀香山市快变成东京的一个区了」。
很认真地聊一下美国
1983年,日本建筑业巨头Hayashi在夏威夷的酒店
1989年,洛克菲勒中心大厦、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美国环球影业公司和蒂芙尼大厦相继沦落在日本人手里。
「收购美国计划」让日本人拥有6000亿美元的美国资产。
站在时代转折口上,欧底庇德斯早已预言:「上帝欲其灭亡,必先令其疯狂。」
实际上,从1989年开始,美联储就加息了。
大量热钱逃离日本股市、楼市,但疯狂的日本繁荣,离破灭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或者说……日本人的钱实在太多了。
很认真地聊一下美国
1988年1月1日,东京迪斯尼乐园,有7万人迎接新年到来
只有釜底抽薪,才能一举扼住日本的经济命脉。
美国决定再加一把火,和日本签了一个对赌股票协议(股指期货)。
这个协议的主要内容是:美国人赌日本股市跌,日本人赌股市涨。
如果指数上涨,日本赢;如果指数下跌,美国赢。
跌得越多,日本人赔的钱越多。
无论上涨还是下跌,美国都要先支付一份费用给日本,让日本人有一种「旱涝保收」的错觉。
当时日本股市势如破竹,根本没有人觉得会跌,所以很爽快签了协议。
之后,美国让这份协议挂牌上市,简称「日经指数认证沽权证」。
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当德国向法军阵地倾泄400多万发炮弹,扬言要让凡尔登成为「碾碎法军的绞肉机」时,远在大西洋的美国人,在佛罗里达的温暖海滩上晒太阳;
当德国战列舰气势汹汹地冲入日德兰海域,将英国巡洋舰轰入海底时,美国西部牛仔正在草原上驰骋,感慨岁月流逝;
当英国在索姆河向德军发起猛烈冲锋,牺牲了6万士兵、仅仅向前推进三英里时,美国乔治亚州的农场主在抱怨棉铃虫泛滥,让棉花收成大跌。
美国,就是一个「闷声发大财」的国家。
等到协议国和同盟国两败俱伤,隔岸观火的美国才含蓄走进战场,压倒了德军最后一根稻草。
战后,巴黎和会,美国想和英法一起瓜分世界,却被英法鄙视了……尽管1894年始,美国的工业产量就位居世界第一。
很认真地聊一下美国
同为战胜国的中国,更体会到了什么是「弱国无外交」,引发著名的「五四运动」。
美国不爽,走上了孤立主义,嘴里默默念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然后,二战又爆发了。
哪怕外面打得天翻地覆、千疮百孔,美国也无动于衷,保持中立,先是借钱给英法打仗,又往双方阵营倒腾军火、卖物资。
如果没有美国援助,苏联可能都熬不过1942年的冬天了。
为了规避风险,欧洲各国都将黄金搬去了美国联邦储备银行,让美国拥有当时世界上三分之二的黄金。
到1941年,英法联军奄奄一息,处于绝对下风。英国首相丘吉尔磨破嘴皮,写了无数饱含深情的信,仍然无法拉美国「下海」,肠子都悔青了。
日本有感于丘吉尔的真诚,决定帮他一把,派出350架日本飞机,轰炸夏威夷珍珠港。
很认真地聊一下美国
这一炸,也让日本的肠子悔青。
「意识到我们将是山巅之城,所有人的眼睛都在注视着我们。」
说完这句话,美国合上圣经,正式对法西斯宣战。
工业引擎全面开动,像下饺子一样,美国造了30万架飞机、10万辆坦克、1500多艘军舰,其中航母就有150艘(包括护航航母),彻底扭转战局。
美国趁热打铁,在二战还没结束的情况下,邀请44个国家首脑开了一个会议,语重心长说:
「咱们以后的国际贸易,要不都用美元来结算,我的金库有很多黄金,如果你们需要,可以用35美元换1盎司黄金。」
在座各位瞬间沉默。
英国先坐不住,很想反对,但伦敦已经被炸成稀巴烂,得依靠美国重建,所以没什么底气反驳。
很认真地聊一下美国
二战后期,日本被逼到绝境,不论男女老幼,都要参加军事训练,全民皆兵,实行焦土对抗。
最终,两颗原子弹让日本彻底失去「一亿人玉碎」的信心,无条件投降。
二战结束,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帮助欧洲重建。
它让「黄金=美元=美金」的概念传播出去,加深了欧洲对美元的依赖,大量进口美国货。
但美国低估了世界生产力增速,只能不断印钞票来稳定市场,也同样高估了每年的黄金开采量,导致黄金储备越来越少。
再加上朝鲜和越南战争,美国军费剧增,黄金储备源源外流,人们很担心还能不能用35美元兑换到一盎司黄金。
欧洲各国在熬过最初的艰难日子后,开始有了自己小心思。
既然大部分商品可以自给自足,凭什么要拿美元去买美国货呢,而且美国货再好,也比不上法国香水、瑞士手表和奥地利水晶。
于是,欧洲开始抵制美元,发行自家货币。
法国总统戴高乐最先出击,用23亿美元换了2000吨黄金,派军舰和飞机护送回国。
戴高乐嫌不够过瘾,又召开新闻发布会,痛打落水狗:「美国的黄金储备严重不足,大家快去抢啊!」
其他国家纷纷效仿,拼命挤兑黄金:我们不要美元,要黄金!
眼看黄金储备迅速下降,美国总统尼克松急了,急忙耍赖:
「我宣布,美元不能兑换黄金了!」
很认真地聊一下美国
历史上把这一历史事件叫做「尼克松冲击」,布雷顿森林体系土崩瓦解。
美元一旦失去世界地位,美国的全球霸权将无从谈起。
于是,美国又盯上「液体黄金」——石油。
贰
中东有一个传说,只要在沙漠里随便铲一下,黑色液体就会往上冒。
当懵懂的本地人还在跪拜神佛时,西方资本家大步踏来,很快垄断了石油开采,衍变成石油「七姐妹」:
英国石油、皇家壳牌、新泽西标准、加州标准、海湾石油、莫比尔、德士古……
很认真地聊一下美国
「七姐妹」中,美国独占其五,占据60%的石油开采。
资本为逐利,想尽一切办法打压石油采购价,原本中东各国还能在后面喝口汤,现在就只剩下汤渣,自然气得暴跳如雷。
第一个站出来反抗的人,是委内瑞拉石油部长阿方索,他发了一条朋友圈:石油是民族资产,应属于主权国家,外国公司不能干涉!
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纷纷点赞。
几个中东大国凑成一个圈子,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简称「欧佩克」,对外声称:以后我们的石油价格,由我们自己来定。
随着欧佩克成员越来越多,美国眉头一皱,发现事情并不简单。
它不希望阿拉伯世界大团结,于是扶植以色列,让它在中东站稳脚跟。
很认真地聊一下美国
中东地图
逐渐形成一块铁板的阿拉伯世界,无法容忍以色列,于是天天打仗。
惭愧的是,阿拉伯士兵总是输多赢少。
1967年6月5日,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
以色列先下手为强,仅用了6天时间,就将埃及、约旦和叙利亚击败。
三个国家的伤亡人数超过6万人,而以色列仅伤亡983人,还顺便占领了6.5万平方公里的阿拉伯土地。
苏联气得吐血,指着他们使劲骂:一群废物!
埃及和叙利亚憋着一口气,发誓要抢回失地,约旦则面如死灰,不知所措。
六年后,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
很认真地聊一下美国
埃及与叙利亚吸取教训,对以色列发起了突然袭击。
他们的进攻日期是1973年10月6日,这一天刚好是犹太赎罪日,以色列所有人都在放假,能打个措手不及。
一切都那么完美。
可惜阿拉伯阵营里出了一个叛徒——约旦。
约旦的国土面积不大,六年前已经失去一半土地了,它很怕这次又输掉,所以约旦国王亲自跑去以色列通风报信:老大,埃及和叙利亚要来打你了!
这条情报引起以色列的重视。
战争一开始,埃及、叙利亚和约旦取得压倒性优势,攻破以色列防线,埃及士兵甚至呐喊:「真主万岁!」
但以色列军事强悍,而且有美国提供的先进武器,一点都不慌乱,从第三天就扭转战局,将阿拉伯国家打得毫无脾气,举白旗停战。
硬的打不过,那就来软的。
为了报复美国的资敌行为,阿拉伯国家上涨石油价格,宣布对美国、西欧和日本实施石油禁运。
于是,第一次石油危机正式开启。
70年代的美国,工业化程度很高,汽车满街跑,油价暴涨瞬间要了美国老命,GDP下降4.7%。
很认真地聊一下美国
美国人在加油站排起长队
屋漏偏逢连夜雨,盟友开始分道扬镳。
欧洲和日本很快屈服,在政治上撇清和美国关系,大声喊:我们是无辜的,是美国在支持以色列。
日本现在跳得欢,美国暗地拉清单,正磨刀霍霍。
这场石油危机,也让全世界都知道欧佩克不好惹。
仅仅1974年,欧佩克的石油收入就有1150 亿美元,促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财富转移。
欧佩克的石油提价,让苏联满是兴奋。
苏联也是产油大国,急忙提高石油价格,还和美国签订《美苏石油贸易协定》,自己提供石油,美国则提供商品。
美国憋屈又恼火,决定解决中东的油患问题。
它很快发现,既然全世界都依赖石油,那只要控制住石油,就能控制全世界。
于是,美国将沙特拉到身边,搓着手嘀咕几句:「石油可以涨价,但一定要用美元来结算……」
沙特也是色厉内荏,薅了美国一撮虎毛后,适时让步。其它沙特国家也腼腆答应,却不知自己再一次将美元扶上霸主地位。
很认真地聊一下美国
如此一来,世界各国为了进口石油,只能生产商品换来大量美元,再拿美元去中东买石油;
中东国家通过卖石油,赚取大量美元,除了疯狂炫富,还将钱拿去投资,而投资的最好渠道就是美国银行、股市和债券;
而美国做的事很简单,用印钞机生产大量美元,然后在全世界采购商品,让别人服务自己。
这就是石油美元环流,美国经济再次腾飞。
不仅石油,尝到甜头的美国,还将美元挂钩到许多大宗商品上,形成一个个环流:钢铁美元、煤炭美元、有色金属美元……
这些回流到美国的热钱,又被华尔街输出到海外,开启了全球薅羊毛时代。
叁
一个低水平国家,正常的发展路线是(粗略版):
1、初期:出口矿石、农作物、衣服和玩具等廉价商品,赚取大量外汇,再发展本国工业,搞各种基建;
2、中期:出口卖钢铁、水泥、玻璃、电解铝等工业商品,赚取大量外汇,再发展本国高科技行业,并逐步淘汰劳动密集型产业;
3、后期:出口卖汽车、飞机、芯片等高科技商品,大量往国外投资,降低人力成本,同时发展互联网和金融业。
上面三个步骤,是发达国家的必经之路。
拉美国家也想这样,却步入歧途,掉入资本陷阱中,直到今天也没走出来。
很认真地聊一下美国
拉美地图
一开始,拉美国家受到「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影响,向美国借了大量外债发展经济,开放国内市场,允许外国资本和商品自由进来。
物美价廉的外国商品,很快击溃了拉美本土企业,集体倒闭。
外国资本也不会将钱投到拉美的基建中,因为赚钱太慢,而且不利于控制韭菜。
所以这些热钱大量流进了房地产和股市,催高金融泡沫。
既然房价和股市飙升,本地人自然无心搞实业,都将钱投进股市中,坐等升值。
一切都那么美好,直到1979年,美联储加息。
大量资金从拉美地区流出,又回到了美国银行,只剩下被薅了好几层的羊,在高位接盘。
这背后经济逻辑是:
美联储一加息,导致美国银行的(存借)利率上调,即存钱和借钱的利息都上升。
如此一来,那些从美国银行借钱投资的人,只能立刻还钱,否则拖得越晚,利息越高,亏得越多;而没有借钱的人,也会想办法将钱存进美国银行,享受高利息。
再来看拉美地区,原本欣欣向荣的「繁华经济」,在资本逃离后瞬间枯萎,房地产变得一文不值,股价像坐过山车一样刺激。
而且由于长期忽略工业建设,拉美国家的失业率大幅飙升,局势动荡,犯罪频发,逐渐走向破败。
这就是「中等收入陷阱」。
人们以为自己一只脚迈入发达国家的门槛,其实连敲门砖都不是,一切都只是资本营造出来的幻想。
当然,拉美的经济泡沫并非一触即破,依然有不少资本想「看看后续情况」,不愿逃离,回到美国银行的怀抱。
要逼迫这些资本离开,还差一点火候。
阿根廷及时站了出来:看我如何赶走这群万恶的资本!
1981年,阿根廷的通货膨胀比以往高了六倍,GDP下降11.4%,国内民众罢工抗议,只差要推翻政府了。
总统加尔铁里十分焦虑,他无法解决国内的经济问题,就只能转移人民注意力,而转移注意力的最好方式就是对外战争。
加尔铁里将主意打到了英属马岛,还跑去拜访美国总统里根,试探性问:大哥,我去打英国人的岛,你同意吗?
里根沉默了会:这是你和英国的事,我不支持也不反对。
加尔铁里以为美国默认了,大手一挥:给我将阿根廷炮拖出来,打!
很快,英属马岛被阿根廷占领,国内民众欢呼,而加尔铁里的脸,笑得像一朵菊花绽开。
远在大西洋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震怒,要恢复日不落帝国的荣光,让航母轰隆出动。
这时,美国立即变脸:这是可耻的侵略行为!
加尔铁里:……
战争毫无悬念,英军成功夺回马岛。
很认真地聊一下美国
几天后,加尔铁里黯然下台。
这场发生在拉美的战争,让欧美投资人失去信心,撤资离开,美联储再次加息(之前已经加了很多次),拉美经济正式溃败。
1982年8月,墨西哥政府无奈宣布:很抱歉,我们还不起债了。
仿佛一连串鞭炮打响,委内瑞拉、巴西、阿根廷、秘鲁和智利等国纷纷宣布,我们也还不起了。
到1986年底,拉美国家的债务总额达到1万亿美元。
欧美国家当然不会见死不救,那些破产企业、房地产、股票和矿业资源,都被外国资本抄底。
此外,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借钱给拉美国家,好度过危机。
很认真地聊一下美国
IMF可不是什么慈善机构,就好像放高利贷一样,你得出卖自己所有尊严。
IMF的条件是:拉美国家每年要拿40%的财政收入用来还债,还要放开外汇市场和金融银行体系,裁掉大量国企员工,削减政府开支……听起来有点像战败条约。
20世纪80年代,是拉美国家「失去的十年」。
但对墨西哥和阿根廷来说,失去的可不止十年。
1994年,墨西哥又爆发了一次金融危机;2018年,阿根廷出现货币危机。
……
这些国家的危机,导火索是因为美联储加息,根本原因还是自身经济脆弱,又或者说,美国就不想这帮小弟发展起来,这样才能慢慢薅下去。
正是通过这种金融殖民,美联储剿灭了一个又一个新兴国家。
下一个目标,日本。
肆
日本和拉美国家不太一样。
二战后,日本从废墟起步,得到了美国大力扶植,充当抗衡苏联的桥头堡。
尽管日本满含屈辱地签署《日美安全保障条约》,表面仍然很顺从,拿到了美国大批军需订单,重工业迅速复苏。
初期,日本人和中国人一样勤劳,憋足了劲生产物美价廉的商品,发往全世界,赚取大量外汇,然后再一步步产业升级,经济很快突飞猛进。
到1970年,日本的GDP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野心勃勃的日本,不满足于生产廉价商品,开始搞机床、造车、造芯片、造电视和炼钢。
很认真地聊一下美国
那个年代的日本车广告
上面我提到了第一次石油危机,在70年代末,又出现第二次石油危机。
两次石油危机,对美国汽车产业造成严重冲击,却给了日本车咸鱼翻身的机会。
日本车不仅便宜,还省油,在当时准确戳中了美国人痛点。
此后,日本车崛起势不可挡,出口销量一路走高,严重挤占欧美汽车市场。到1980年,日本车产量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日本占据了20%的半导体、30%的汽车和50%的机床市场,神挡杀神。
金融市场上,日本还是美国的最大债主,所持有的资金,占纽交所交易量的25%。
也是这一年,美国对日本的商品贸易赤字达到500亿美元,无数工业区遭到冲击,美国工人大批失业,五大湖企业黯然破产。
日本赶尽杀绝,同样没有放弃轻工业市场,音箱、电视和冰箱全面占领美国,就像今天的国产商品一样。
失业的美国工人很愤怒,开始「反日游行」,又是砸电视,又是砸车,只要是日本货,通通砸掉。
很认真地聊一下美国
似曾相识的一幕
为复活「强大的美国」,美国决定打击日本。
先是提高关税,限制日本产品出口,然后对日本车和电子产品展开反垄断调查,甚至禁止日本企业收购高科技公司……还逮捕了日立高管,涉嫌窃取IBM技术。
日本没有挣扎,相当配合,主动限制出口,降低关税,还对美国开放了许多重要市场。
但日本势头太猛了,美国无法扭转贸易逆差。
实际上,自从实施了「里根经济学」后,美国就走上金融立国的道路,产业空心化越来越严重。
美国很明白这一点,挣扎了一段时间后自动放弃,开始玩更阴的手段。
1985年9月,美日德法英在纽约广场酒店签订《广场协议》,核心内容是:让日德英法的货币升值。
很认真地聊一下美国
英法德表面上唯唯诺诺,让自家货币升值,却一直阳奉阴违。美国虽然知道他们的把戏,却不敢乱斥责。
倒是日本,美国可以随便拿捏,因为是小弟。
表面上,美国让日元升值,那样日本货卖得贵,就没有了出口竞争优势。而日本政府也判断,即使日元升值,也不会动摇日本经济,反而增强了海外投资能力。
但实际上,美国的真正意图是狙击日本金融,彻底搞垮日本经济,然后再低价收购……拉美国家就是日本的前车之鉴。
日元的确升值了,日本企业出口受到严重影响,但没有往美国料想中的方向发展。
因为日本人对自己太狠了,他们想尽所有办法压低生产成本,即使日元大幅升值,商品出口依然有微薄利润。
很认真地聊一下美国
1980年,在日本横滨码头等待装船出口的日本汽车
此外,日本人风险意识太高,既不爱炒股,也不爱炒房产,哪怕日本放开金融市场,也让美国华尔街一筹莫展。
两年后,里根总统发现美国没有任何变化,更没有「伟大」起来,内心恼火。
其实当时的日本经济,已经绷成了一根直线,原本日元升值,就让出口企业奄奄一息,不少企业甚至缩减生产线,将新厂设到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好转移成本。
而中国和东南亚国家,无论人力和物力,性价比都极高,日本货完全不是对手,导致一批批日企倒闭,造成日本的「产业空心化」,工人持续下岗。
日本虽苦,美国没有看在眼里,继续威逼日本减税,扩大内需……因为日本人有闲钱了,才会买美国货。
日本照做,实行一个新政策:减税1万亿日元,投入5万亿日元,以扩大内需。
这个政策,日本终于玩崩了。
那些日本企业老板,本来就手握巨资,无处安放,既然制造业持续亏损,那就将钱投入房地产和股市吧。
拉美国家的前车之鉴,日本开始模仿了。
这时,日本还实行「六万亿新政策」,本意是想给日本企业减税,再通过撒钱,来刺激国内的市场内需。
但既然政府愿意发钱,而银行借钱的利率又那么低,大家肯定会将钱借出来投资金融,谁还想继续搞实业?
于是,日本中产们,将大量资金投进外汇、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局面变得失控。
海外资本等这一刻很久了,陆续进场,众人拾柴火焰高,抬高金融泡沫。
街边随便一个日本老头,都知道股市和房价飙涨,大家跟着资本疯狂起来。
从1984年到1989年,日本股市涨了368%,土地价格上涨两倍。
东京陷入迷失,似乎每个人都有花不完的钱。
很认真地聊一下美国
1987年,在酒吧“吸氧”的日本女子,吸三分钟花费100日元
日本经济学家野口悠纪雄感到不对劲:「明明是异常现象,但所有的人却都将其视作理所当然。」
他在1987年的一本杂志上刊登文章,标题叫「因泡沫而不断膨胀的土地价格」:
很认真地聊一下美国
没有人在乎野口悠纪雄的忧虑,此时日本大妈,已经开启海外扫货模式。
很认真地聊一下美国
东京银座,打扮精致的日本大妈
从1987年起,日本从海外购入的美术作品总额超过1万亿日元,梵高名画《向日葵》被58亿日元拍下,毕加索的《皮耶瑞特的婚礼》达到74亿日元,还有人以119亿日元购入雷诺阿的《煎饼磨坊的舞会》……
很认真地聊一下美国
日本一家公司以2250万英镑拍下梵高画作《向日葵》
日本百姓的日常对话是:「在银座画廊买的画,转手卖到其他画廊,几分钟就赚了几百万日元」,或者是「名画就是挂在墙上的土地」,因为「卖掉东京就可以买下整个美国」,或者是「只用皇后区的土地就能买下整个加拿大」,甚至「檀香山市快变成东京的一个区了」。
很认真地聊一下美国
1983年,日本建筑业巨头Hayashi在夏威夷的酒店
1989年,洛克菲勒中心大厦、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美国环球影业公司和蒂芙尼大厦相继沦落在日本人手里。
「收购美国计划」让日本人拥有6000亿美元的美国资产。
站在时代转折口上,欧底庇德斯早已预言:「上帝欲其灭亡,必先令其疯狂。」
实际上,从1989年开始,美联储就加息了。
大量热钱逃离日本股市、楼市,但疯狂的日本繁荣,离破灭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或者说……日本人的钱实在太多了。
很认真地聊一下美国
1988年1月1日,东京迪斯尼乐园,有7万人迎接新年到来
只有釜底抽薪,才能一举扼住日本的经济命脉。
美国决定再加一把火,和日本签了一个对赌股票协议(股指期货)。
这个协议的主要内容是:美国人赌日本股市跌,日本人赌股市涨。
如果指数上涨,日本赢;如果指数下跌,美国赢。
跌得越多,日本人赔的钱越多。
无论上涨还是下跌,美国都要先支付一份费用给日本,让日本人有一种「旱涝保收」的错觉。
当时日本股市势如破竹,根本没有人觉得会跌,所以很爽快签了协议。
之后,美国让这份协议挂牌上市,简称「日经指数认证沽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