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愚社区Beta

 休闲灌水  >  这所大学,仅仅存在八年,但她的种种事迹,能让我们触摸那一批知识分子真实的脉搏。

这所大学,仅仅存在八年,但她的种种事迹,能让我们触摸那一批知识分子真实的脉搏。

虽千万人  L1  • 2018-12-05 • 回复 6 • 只看楼主举报    

八十年前,在中国西南边城昆明,诞生了一所特殊的大学,它由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合并而成,这就是西南联合大学。

虽仅存八年,但是它却在历史上留下了不浅的印记。不管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在人才培养,它都为中国输送了大量的新鲜血脉。

这里是一块好地方,随处可见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文学大师、国际舞台上响当当的科学研究者。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自1938年5月4日开始上课,至1946年5月4日结束,在昆明办学的8年中毕业学生2000多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培养出大批杰出人才。

但其中最让库管印象最深的当属于师生二人组:逆袭黑马沈从文助你圆梦写小说;逃课小生汪曾祺带你品茶享受人生乐趣。

今天库管就为大家讲讲他们的故事。
沈从文:黑马教授讲写作

沈从文的一生就像是一场黑马逆袭的大戏。

当然,他的前半生肯定是无比凄惨的,被称作三无人群的他可是身负败与骂:

一无文凭 : 小学毕业,北大旁听生

二无军功 : 退伍士兵,外加毫无战绩

三无成就 : 报馆破产,背负骂名。



多年前,心怀爱国之心的年轻沈从文脱下军装就想读书。当然,读书是一件好事,既丰富自我修养、又能为国出一份力。

可是,在没有九年制义务教育,外加囊中羞涩的当年,小学毕业的沈从文想从小学生晋升成大学生可谓是难于上青天。

被北大拒之门外后,他没有因此放弃,而是放下身段进去当了个旁听生。

管他的,有书读不就好了吗?

于是,他迈向了文化人的门槛,并开始了个体的创作和自主创业——办报社。

可是,就因为这个看似是鲤鱼跃龙门的经历竟给他的一生埋下了无数的定时炸弹。



恰逢时机不利,他遭遇了人生的挫败——报社破产了。

这不仅仅是时代动荡的缘故,更多的是,面临同行打压和排挤的无法支撑。在有些传统文人的眼里他就是一个笑话,他们觉得他业余、觉得他破坏了文化界的规矩。

连“才子流氓”,都是他们扣在他头上那顶象征着不专业的帽子。(此处涉及史实:京派,海派文化的争论)。

在现代人看来,经历破产、被内行排挤,他估计也该金盆洗手了。沈从文可不这么想。

他从未放弃创作梦想,就算被排挤,被讽刺又如何?

他依旧我行我素,在创作上一丝不苟。甚至将自己澄澈的童年回忆都挖了出来,并借机嘲讽那些“瞧不起”人的所谓正统作家。



他是一位浪漫主义作家。格调古朴追求诗意,崇尚农村,想要回归自然,城里人的尖酸刻薄和虚伪冷漠。

不过不得不承认,在文学创作上,他确实是满腹经纶,这是天生的才华:

1. 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船下行时运桐油青盐,染色的棓子。

2. 有些人是可以用时间轻易抹去的,犹如尘土。---《边城》

这些描写细腻的文字,让人仿佛置身于宁静致远的小城外,而字里行间的祥和气息是大多数光喊口号的作家所无法企及的高度。

难怪,胡适在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便出声感叹:“沈从文是中国小说家中最有希望的。”



也正是因为他卓越的才华和激情创作的态度,他也逐步被各位大佬所熟知。

不久,逢西南联大迁居昆明,缺人才。

才刚刚在文学界崭露头角的沈从文被人一眼看中,并举荐到西南联大文学院。这是他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不仅是他被正统文化系统认可的第一步,还是他这个教育界的劳模的成名开端。

沈从文一共开了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中国小说史。不难看出,这三门另类的实践课都与小说写作息息相关。

每次上课,沈先生总是夹着一大摞书本走进教室,把仔细批改后的习作和特意寻来的书交给学生。

有些资料不易找到,他就自己抄,用筷子头大的小行书抄在云南竹纸上,抄成了,卷成卷,上课发给学生。(来源《人间草木》)



这份热忱的赤子之心和用心的态度为我国输送了不少人才:比如我国最后一位士大夫——汪曾祺。


(沈从文,汪曾祺合影)

汪曾祺:逃课学生泡茶馆

1939年夏,汪曾祺考上了西南联大。

冲着自幼崇拜的湘西偶像——沈从文,他义无反顾地将第一志愿填了国文系。

接到通知书的他,立马阔别江南向云南赶去。

恰逢战火肆起,到昆明的路途无比艰辛。他像大多数求学之子一般:先到香港,再经水路前往越南海防,最后换乘滇越火车前往目的地。



可是,这个最高学府跟自己的想象却相差甚远。

寒酸、简陋、环境恶劣,让人立马就有想哭的冲动——寒窗苦读十多年,你就给我个这么个玩意儿?

让人不禁怀疑:这里到底是个培育人才的地方,还是个历劫的灾难地?

脏、乱、差、小的教学楼,建在原是坟冢的荒地上。让人意料之外的是,这竟是,建筑界翘楚梁思辰、林徽因的作品。想必,这绝对是他们职业生涯最失败的成品了吧。



简易的铁板房,干打垒的墙,木格的方窗子上糊着柔软的竹纸,一下雨就叮铃叮铃响。

而寝室,则更差。四十人一间的上下铺,拥挤不堪。没有灯,臭虫遍布,连洗澡都是奢想。



但是人总是最会适应的动物。就算条件再艰苦,久而久之,他们也在其中学会了苦中作乐。

西南联大的女同学吃胡萝卜成风,是因为女同学也穷,而且馋,不知道是谁提出胡萝卜还含有微量的砒吃了可以驻颜啊,他们一边谈着克罗斯丁娜罗塞蒂的诗,布朗迪的小说,一边咯吱咯吱咬胡萝卜。(汪曾祺说)



别看汪曾祺现在可是文学界赫赫有名的人物——人称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你就以为他是个学霸了。

殊不知,他的逃课史却是劣迹斑斑。(请勿模仿)茶馆、餐馆都是他常常旷课的窝点。

他往往带一支笔,一本书,一个本子,再拉上同乡人巫宁坤就可以在茶馆消磨一下午。

而这茶馆,自然是熟门熟路:“从西南联大新校舍往西折向南,进一座砖砌的小牌楼式的街门便是凤翥街,街角右手第一家便是一家茶馆。”(《茶馆》)



对于美食,他更是如数家珍。乃至在多年后他写了数本美食书来怀念当年在昆明的那些绝味。

米线:

“草字头尽忠寺坡有一家火巴肉米线。
白汤。大块臀尖肥瘦肉煮得极火巴,放大瓷碗中。
米线烫热烧汤后,用保混沌用的竹片扒下约半两火巴肉,堆在米线上面。
汤肥,味厚。全城卖火巴肉米线者只此一家。”



糖炒栗子:

“昆明的糖炒栗子,天下第一。
第一, 栗子都很大。
第二, 炒的很透,颗颗裂开,轻轻一捏,外壳即破,栗肉迸出,无一颗‘护皮’….”



一掂翻面,两掂出锅,动锅不动铲的炒鸡蛋;清汤如水、鸡香喷鼻,培养正气的汽锅鸡….

这些潇洒却不值得模仿的学生岁月,在不久的将来,皆成为了汪曾祺笔下的风雪人生。



自由、民主,就像是两盏明灯照亮了联大师生敢说敢做的道路。即使战火再烈、生活再苦、人生再不如意,他们也坚持自我,从不妥协,从不言败。

就像是,越被打压越有激情的沈从文,生活清苦却依旧畅意人生的汪曾祺。他们心中对生活的那份爱和肆意表达的态度终铺成其走向了大师的道路。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无问西东》里的一句话:爱你所爱,无问西东。

或许,西南联大的种种事迹,能让我们触摸那一批知识分子真实的脉搏。
文:kindle电子书库,侵权留言删除

6条回帖
582号  L12  评论于
(0)  回复(1) 1#
有意思
虽千万人 楼主 :值得尊重的大学
发表在2018-12-06 回复
  
:)
三三二二  L0  评论于
(0)  回复(1) 2#
应该有记录片的!影像资料还是比较详实的,只是广告太多了!
虽千万人 楼主 :嗯嗯?
发表在2018-12-06 回复
  
:)
zhai  L0  评论于
(0)  回复(1) 3#
我有啊
虽千万人 楼主 :有什么
发表在2018-12-06 回复
  
:)
还没注册帐号?快来注册社区帐号,和我们一起嗨起来!
关于本社区

集各类兴趣爱好于一身的轻量化交流社区,在此您可以和他人一起分享交流您觉得有价值的内容,社区鼓励大家发表原创内容,为社区添砖加瓦!

发帖奖励 → 社区版规 → 招聘版主 →
推荐版块
扫描二维码下载社区APP
回到顶部